个人资料

智诚

【微信号】:qq437542496 

文章数量:121

点击人次:572780

博文分类
搜索
最新评论
【转载】 【幸福企业】幸福是企业的天道人心

幸福企业


我在参加公司咨询师任职资格考试时,看到了公司关于幸福的“同仁必读”帖子,文中讲到了哈佛大学沙哈尔博士的幸福课。我突然发现,沙哈尔博士的幸福课和我在公司期间所学习的管理或组织理论惊人的相似。简单列举如下:

哈佛幸福课认为,一个幸福的人,是既能享受当下所做的事,又可以获得更美满的未来;相对应,和君人耳熟能详的话是:短期见利见效,长期走出系统格局或格局的大模样。对于管理来说,要让员工理解当前的快乐和长远的意义。光有意义,难免会苦哈哈,也很少有人能坚持;光有快乐,难免内心虚无,多年后回首光阴虚度,在自己最好的年龄,没有做最应该做的事情。

哈佛幸福课认为,人们习惯性地去关注下一个目标,而常常忽略眼前的事情;相对应,企业是个社区,人们是伙伴、兄弟和邻里,而管理正在于天长日久、分秒必争的努力。在公司推荐的电视剧《士兵突击》也有同样的表述:你经历的每个地方、每个人、每件事都要你付出时间和生命,可你从来不付出感情。你冷冰冰地把它们扔掉,那你的努力是为了什么呢?为一个结果虚耗人生?

哈佛幸福课认为,把工作当成使命,工作本身就是目标,不要把物质与财富,放在快乐和意义之上;相对应,管理理论强调,只有工作本身,才能长久地激励员工。企业要为顾客持续创造价值,利润是副产品。

哈佛幸福课认为,一个幸福的人,也会有情绪上的起伏,但整体上,能保持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相对应,我们要将员工视为能量体,理解和尊重员工情绪上的波动。好的球员是“疯狂的”球迷创造的,管理者要当球迷,不断鼓励员工进球。

……

如果要继续一一对应,意思高度一致的表述比比皆是。这种惊人相似,以至于我一度怀疑沙哈尔博士学过管理学,毕竟管理或组织理论的出现要远远早于他的讲授。然而,更有可能的解释是:管理或组织理论追求的是企业社区的幸福,以及人类的幸福。

幸福是企业的天道人心。从源头上探索,市场和企业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通常,市场被称为“看不见的手”,企业被称为“看得见的手”。“市场就像海洋一样,但是里头有很多岛屿,这些岛屿就是企业,岛屿和海洋是不一样的,岛屿里头是有结构的,有等级的,有高下之分的,有下命令的,海洋是比较自由的。”市场是以价格信号来引导资源配置的,而企业是通过企业家来协调的。

科斯进一步思考,市场信息错综复杂,企业能节省市场费用;但为了节省市场费用,企业本身要付出一个组织成本。市场费用和组织成本孰高孰低就成为了企业是否扩张的判断依据。这也意味着,市场和企业两种配置资源的手段在相互赛跑。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就必须跑赢市场配置资源和其它企业配置资源的效率。因此企业必须持续降低组织成本,持续提高组织效率。效率是企业的生命,也是产业社会的唯一原则。

那如何才能持续提高企业的效率呢?关键就在于企业是否能够说服大多数人甚至所有的人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持续努力,形成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进而超越市场和竞争对手。

用什么才能够说服大多数人甚至所有的人?什么又是正确的方向?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其实都是幸福。企业如果能够真正地追求大多数人甚至所有的人的幸福,员工就能逐渐地将工作作为自己的第一需要,企业的目标和员工的目标就能高度统一,这就能得合人心;企业如果能以实现顾客的幸福为牵引,持续为顾客创造价值,那自然就能始终前进在正确的方向上,这就能顺应天道。

幸福不是企业外在的东西,而是企业本身的动力和追求。不少企业家提出的,为员工、顾客和社会创造价值和幸福,并非虚情假意,而是实实在在的。也正是因为他们提出了这些主张,才推动企业持续的发展壮大。基于对幸福的理解,人们可以重新发明企业或者管理,严格来说,应该是更加回归企业或管理的本质。

尤努斯博士,穷人的银行家。孟加拉穷苦人的现实,深深地困扰着他的内心。为了追求穷人的幸福,他不相信所谓“贷富不贷贫”的教条,毅然决定创办格莱珉银行,向穷人发放贷款。最后格莱珉银行发展迅猛,成为了世界上坏账率最低的银行,同时也保持着一流的盈利能力。在实现穷人的幸福的同时,他内心也得到了幸福。

尤努斯博士说:“资本主义理论下设计的商业建立在人性自私的基础上。每个人都想要为自己争取点什么,这是人类共有的自私的一面。我们承认这一点,事实也证明了它客观存在。但是每个人都还同时拥有另一面,就是无私的一面。我们都是自私的;我们也都是无私的。无私的我们想要帮助他人,每个人都想。不管我们表面看起来有多冷酷,内心里,我们都想要帮助别人,并从中得到快乐。我们想要拯救世界,想要改变世界。每一个人心中都深藏着这样的冲动,想要在这个星球上留下足迹:‘我曾经来过。从某某年到某某年,我做了这样那样的事。’这是所有人心中所愿,可是并没有在商业理论中体现出来。”

近年来,我国涌现了很多“幸福”企业,如胖东来、海底捞等,看似不可思议、成本巨大的经营举措,最终也获得了惊人的成功。我认为,正是因为对幸福的追求和实践,它才激发出了员工一种创造的能量,并和顾客实现了共鸣。这种能量和共鸣带来的巨大价值足以抵消相关经营举措的成本。

所有的“奇迹”都暗合了朴素的道理。在人们需求和意识日益多元的时代,让我们共同汇聚幸福的成长力量吧!
       文/颜进 和君咨询集团

«上一篇:【产品策略】新品上市:如何打造一个畅销的新品?   下一篇:新媒体下的会员营销»

评论(0) 点击次数(5853)
评论(共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登陆后可发表评论,请先登录。